3065| 2
|
创客发展生态链条仍不完善 创客能走多远? |
开源软硬件和3D打印等个性化制造的实现,大大降低了创新的技术门槛,创客群体由此兴起。但在创客文化仍有待培育、创客成长生态系统和创业模式仍不完善之时,怀抱热情、拥有智慧的创客要向乔布斯般的革新引领者靠近,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创客活动释放了普通人的创新潜力,使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成为可能 学音乐出身、热爱摇滚、没有工科背景的杨然,上学时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创客。杨然做起智能硬件,得益于各式各样开源软硬件,这些便捷的开源工具,使人不必受过专门训练,就可以写代码,根据设计改造产品。廉价的个人计算平台和以三维打印为代表的个性化制作的实现,更是大大降低了创新的门槛。一大批对硬件制造、工业设计、互联网等技术感兴趣的人得以将自己的创意转变成现实。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可穿戴设备研发的兴盛进一步推动了创客理念传播。2010年,几位年轻人将创客概念介绍到中国,并搭建了为创客提供交流和制作的服务平台——北京创客空间。几年来,全国设立了大大小小十几家创客空间,除北京创客空间外,上海新车间和深圳柴火也有较大影响力。 上海新车间创始人李大维说,创客崇尚技术的开放、共享,他们不分行业,也不看科技含量的高低,他们可能是在校生、企业员工甚至是家庭主妇,但共同点是把创造看作是一个学习知识、享受乐趣的过程,赢利并不是首要关心的问题。 创客展现出来的创新潜力,让业界对其寄予厚望。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数年,创客可能创造出改变人们生活的产品,甚至会创办一批优秀的智能硬件领域的公司。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表示,创客运动树立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创造”的理念,释放了普通人的创新潜能。设计和制造新产品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创客的创新活动有望成为社会创造和创新的新力量。 “创客运动还能从基因上改造传统制造业,创客运动的小批量产品满足的是特定群体需求,面向用户提供设计和制造,与用户的互动关系极强。这种个性化、定制化的生产方式是对传统制造业的巨大挑战。”吴甘沙说。 从原型产品到做出面向市场的量产产品,创客普遍没有经验 每周三晚上,王盛林都要组织一场创客交流会,请技术达人分享创造经验、讲解创客文化。作为北京创客空间的创始人,在王盛林看来,国内创客人数虽然增长很快,但真正理解创客文化、懂得如何创造的人并不多。 “中国文化缺乏创客的基因,年轻人动手能力不强,总觉得亲手做好一件东西很难,有恐惧感。”王盛林说,美国的车库精神就是创客文化的很好体现,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其实也是一位成功的创客。 深圳柴火负责人李亚欧说,我们对新事物有需求后,大部分人会去想买成品,不会自己动手制作,创造的“苗头”也就被扼杀了。如今,深圳柴火和其他创客空间一样,将培育创客文化,把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当作一项重要任务。 “不同层次的创客,需要给予不一样的帮助。”吴甘沙说,比如对有想法但缺乏必要知识的入门级创客,首先要解决的是他们对硬件的恐惧;而那些有硬件知识却不懂工业设计或软件编程的,需要做针对性辅导;对有企业家属性的创客,需帮助他们实现从产品原型向商业化的跨越。 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高级主任研究员宋继强认为,在当前环境下,创客要向创业者转化并非易事,因为创客擅长的是做出样品,而不是面向市场的产品。创客不熟悉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机制,国内也没有健全的支持创客发展的生态链条和体系。 王盛林表示,绝大部分创客没有供应链方面的经验。比如对电阻的选择不合适,投产后发觉成品工艺不到位,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还给创业团队带来巨大的负担,但普通创客基本没有在数千个电阻中挑选最适合自己的量产产品的能力。为此,北京创客空间还承担起联系供应链的服务任务,帮助创客以最小的成本实现量化。 “好产品需要表达,将自己的创意和产品优势大声讲出来。”李大维说,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善表达,不知道如何“讲故事”,事实上中国可穿戴式设备和智能家居研发,创新成果已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不懂得传播也成为阻碍创客成长的一大因素。 生态系统不健全时,大企业搭建创客社区、孵化产品或许是较好模式 王建军是深圳柴火会员中第一位成功的创业者。回顾创业经历,他感到最艰难的就是钱不够用,以至于研发阶段,是依靠刷信用卡才挺了过来。 众筹平台通常被认为是支持创客群体可持续创造的重要形式,美国、德国的大多创客都在各类众筹网站上募集资金。 李大维说,创客面向的多是生活中个性化的小众应用,这一特点使得对创客活动的支持也许不需要大投入,而是更灵活、反应快速的“加速器”。开发团队的小型化、个性化,使得开放的众筹成为产品推广更合适的模式。 “先做出产品原型,在创客空间演示,测试市场反应,并获得一定数量支持,就可以开始生产。”李大维说。 不过,分析人士表示,我国还没像美国那样有建立完善支持创客活动的生态系统,创客产品依靠众筹平台上发烧友的支持难以持续。同时,硬件创新风险比较大,我国投资理念偏向保守,使得很多项目中途流产。 “好的项目其实很少,创客们有时候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一定和市场对接,没有故事可讲,怎么能吸引投资人的注意?”王盛林说,他所在的北京创客空间也尝试了推广硬件众筹项目,但能走下去的少之又少。 宋继强认为,生态系统没有健全之时,大企业搭建创客社区、孵化产品或许是目前创客成长比较好的模式。 “比如,通用电气就为创客提供了一个协作社区,创客在里面制作产品,公司会选择那些最受欢迎的项目进行生产。”宋继强说,该模式既利用了创客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又借助自己在供应链和量化生产上的优势,搭建产品从生产、设计到量产的生态链条。 在李大维看来,虽然创客成长模式有待探索,但我国在发展创客这种开放式创新上有独特优势。“我国早期的生产者多从仿制起步,逐渐形成满足小众化需求、灵活定制的优势,形成了上下游开放、透明化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这些都可以为创客提供借鉴。” 吴甘沙认为,中国的创客数量庞大,也很有创造性,未来创客在中国发展很有前景,社会需要耐心,同时也要培育包容、鼓励创客创新的文化。 原文出处: http://scitech.people.com.cn/n/2014/1219/c1057-26236917.html |
© 2013-2024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