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82| 9
|
[项目]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
本帖最后由 许大享 于 2023-1-4 19:45 编辑 背 景 在初中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一节中有“误差”的基本概念介绍。也就是在测量物理量的时候,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就是误差。 教材上继续介绍说,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通常采用的最多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或者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改进测量方法,都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对于第一种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同学们在七年级生物学及其他学科都已用的比较多了。 很显然,受制于教材上测量工具的限制,那么第一种方法测得的误差,总是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其中,第一章《机械运动》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所用测量工具比较简陋,所测时间的误差就比较大。所以我们可以改为微电脑传感器技术来自动化准确的记录时间。这样就能大大的减小误差,所测的小车的平均速度更接近于真实情况。这样更加符合科学严谨的精神,同学们也对这种自动化控制的传感器编程技术有所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较准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知道用传感器技术能大大减少误差。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会用传感器技术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 表格数据分析,误差分析。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 v=s/t, 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 s 和所用的时间 t。路程s 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t 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除了教材介绍的测量工具,老师还会介绍误差更小的全自动的测量方法,请同学们敬请期待哦~ 二、新课学习 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原理 v=s/t 1、测量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 (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利用微电脑传感器技术测量小车平均速度的优势。 (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四)分析数据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误差。 教材操作 手动释放小车必须立即计时,用人眼观察斜面上正在移动的小车到达相应位置后,立即人工手动按停表。 误差大的原因 一个是到达位置是否准确判断,第二个是按停表是否及时迅速,如果斜面坡度大了,小车越滑越快,则所测时间的误差会更大。 改进措施 行空板控制:1个舵机,2个红外开关更准确地记录3个时间点,斜面坡度也可大可小,并可方便计算并显示三段(V1、V2、V3)平均速度。 1、利用舵机代替人工释放小车以记录起始时间点t0。 2、利用2个红外开关(3-80cm红外数字避障传感器),分别记录小车经过中点时刻t2和到达全程时刻t1。 3、利用行空板把取得的时间参数进行处理,按照平均速度公式进行计算显示各段平均速度。 4、利用超声波传感器+行空板Python图像功能,近似实时显示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 5、利用蜂鸣器发出各个阶段提示音给观察者知悉。 教材要求测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上半段平均速度v2;由于使用了传感器技术,我们很容易增添了下半段平均速度v3,以便对比观察。 按以上”探究点 测量平均速度“步骤进行实验。 (一)实验原理 v=s/t,已知小车运动路程s1=70cm,s2=35cm,s3=35cm,主要是利用传感器能准确测取各段的时间点t0,t1,t2,从而准确计算三段时间。 (二)设计实验 利用行空板硬件与Mind+Python编程环境,一个微型舵机释放小车以获得初始时间点t0,两个红外开关(3-80cm红外数字避障传感器)依次获取小车经过中点和末端位置的时间点t2,t1;依次获取三个时间点的同时有蜂鸣器辅助提示音。 Mind+代码 (三)进行实验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三段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根据行空板显示记录在数据,亲自计算小车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大小关系。 (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虽然使用了传感器技术,但是还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呢? 2、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的经验? 3、仔细分析传感器测量的结果,是否更加可靠?有哪些隐性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呢?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分析实验隐藏的误差。 拓展性实验 超声波传感器、掌控板_micro:bit_-IO扩展板、行空板连接: Mind+代码 超声波传感器+行空板显示运动物体的路程与时间关系图像: 有助于理解运动物体的s-t图像的意义: 1、曲线上升意为运动物体路程随时间在增加; 2、曲线水平意为运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3、曲线下降意为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与原来相反,因而路程在减小; ...... 例:某地中考题 进而迁移理解运动物体的v-t图像等。 课堂截图 其他拓展思路 科学实验中一定会使用非常重要普遍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控制唯一变量/对照实验)。 因此这里,还可以做: 1、“其他条件都一样,不同斜面坡度对小车平均速度的影响” 2、“其他条件都一样,不同粗糙程度的桌面对小车平均速度的影响” 3、“其他条件都一样,相同重量的不同小车对小车平均速度的影响” 4、“其他条件都一样,负重不同的同一小车对小车平均速度的影响”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滑过程的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滑时运动的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比如,如何利用传感器技术好更准确地测量3个时间点,减少误差等。 |
© 2013-2025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