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4| 0
|
[M10教程]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植物环境因素及其对夜间氧气消耗的...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植物环境因素及其对夜间氧气消耗的影响研究 作者:杨丰宁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国际部 摘要 本研究采用物联网技术,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对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以验证夜间在卧室中放置植物是否对居住环境健康产生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在植物的呼吸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夜间植物的氧气消耗量相对较小,证明在卧室放置植物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可忽略不计。研究为室内植物配置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物联网技术,植物,氧气消耗,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室内环境,呼吸作用 引言 随着人们对室内空气质量日益关注,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在卧室等室内空间中摆放植物。植物不仅能美化环境,还被认为能够改善空气质量。然而,关于植物在夜间是否会消耗氧气并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问题,仍存在不同看法。本研究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测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状态和呼吸过程,探讨植物是否会在夜间对氧气浓度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在卧室等封闭环境中,是否会影响居住者的健康。 研究背景 植物在白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但在夜间,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许多人担心夜间植物的呼吸作用会导致室内氧气浓度下降,影响居住者的健康。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而对于植物夜间呼吸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长时间、精确的监测。本研究结合物联网技术,提出一种实时监测植物环境与氧气消耗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与方法 1.实验目标: 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温度、氧气浓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夜间植物的氧气消耗情况。 2.实验设备:
o 物联网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 o 微控制器(行空板) o 数据存储与可视化平台(AIOT) 3.实验设计 o 选择不同种类的植物(例如常见室内植物:吊兰、绿萝等)。 o 将植物分别放置于不同光照条件下(强光、弱光、无光)。 o 在实验室环境中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模拟卧室的常见环境)。(本实验具体操作是在卫生间完成,因为卫生间相对封闭,易于控制环境因素,而且空间狭小,密封性好,效果明显。) o 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温度、湿度、氧气浓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所以选择联网模式是因为要避免实验中人为的干扰。 o 数据采集周期:24小时,分为白天和夜间两个阶段。
![]() ![]() 可视化数据采集 ![]() 行空板屏幕 4.程序 ![]() 5.数据处理 o 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数据,建立数据模型。 o 计算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夜间氧气消耗量,并与白天的光合作用过程进行比较。 o 结合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分析其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实验结果: 光强: ![]() 温度: ![]() CO2: ![]() 湿度: ![]() O2: ![]() 1.对检测数据的讨论: o 光照条件:在强光和无光条件下,氧气浓度没有大的变化。说明夜晚即使有呼吸作用并不会对氧气浓度有大的影响,进一步实验可以增加植物密度或延长无光时间来获取明显的效果。 o 温度:本实验中温度有一明显变化,未能得到原因。可以在以后的实验中进行观察。 o 湿度:本实验中湿度同样明显下降,可以进行一个对比实验以排除温湿度传感器性能对结果的影响。 o 二氧化碳浓度:无论是在有光还是无光环境下,二氧化碳浓度都持续降低,但是降低速度有所不同,考虑可能是临时增加了植物密度造成的结果,可以延长实验时间以获得更多数据。 2.夜间氧气消耗情况: 夜间,尽管植物进行呼吸作用,但氧气消耗量相对较小,植物对室内氧气浓度的消耗在卧室环境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结论: 1.植物夜间呼吸作用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植物在夜间进行呼吸作用,但其氧气消耗量远低于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因此植物在夜间的氧气消耗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2.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不同环境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光照和温度是影响植物呼吸作用的重要因素。适当的光照和温湿度条件可能影响植物的生理活动,从而影响室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结论 本研究通过物联网技术,探究了夜间植物的氧气消耗对卧室环境健康的影响,发现植物夜间的氧气浓度保持稳定,对室内空气质量几乎没有影响。因此,卧室中放置植物不仅不会危害健康,反而有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本研究为室内植物配置和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未来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技术应用提供了参考。 |
© 2013-2025 Comsenz Inc.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